徐晗溪
海南文化宛如一颗颗晶莹闪亮的珍珠,散落在各个角落,如能把它捡回来,串成一条璀璨的‘珍珠链’,供世人欣赏,那该多好啊!”历经数年准备,星空体育官网,星空体育官网app下载,星空体育官网在线登录入口文学院退休教授王春煜终于梦想成真,收集整理“散落的珍珠”,海南出版社于近日结集出版《海南歌谣》和《琼剧经典——〈红叶题诗〉》两本著作,为海南读者串起两条绚丽的“珍珠链”。
近日,海南日报记者独家专访王春煜,带领读者一起走进繁花似锦的海南文化,领略琼剧与海南歌谣的魅力。
因海南歌谣结缘文学
王春煜出生于海南琼海的一个村庄里,在未出嫁的姑姑陪伴下,度过了难忘的童年。姑姑没有上过学,靠勤奋自学认得不少字,她有一卷歌谣手抄本,不时拿出来轻声吟唱,深深地影响了幼年时的王春煜。虽然那时还不能完全理解歌谣的含义,却喜欢听姑姑哼唱,琅琅上口的旋律让他渐渐爱上读诗写诗,并从此走上文学之路。
海南音乐资源丰富,有儋州调声、临高哩哩美、崖州民歌等等,后来成为中文教授的王春煜,却对海南话歌谣情有独钟。在他看来,海南歌谣不单是海南民间音乐,还是海南文化、海南人的血脉和历史传承。
退休后,他把经年搜集的海南歌谣梳理、编订,想用这许多优美、隽永的海南歌谣,为读者展示一种纯真的感情,一种自然、朴素的美。
“万泉河波连波,一路奔腾一路歌,你知河水唱什么,为何名叫万泉河?”正如歌谣《万泉河波连波》所示,海南歌谣中常常见到铺陈、重叠、对比和问答等形式,而海南话则有其独特的音调,使得歌谣听起来悠扬婉转,宛如鸟儿鸣叫在枝头,令人动容。
他说,海南歌谣题材广泛,不拘一格,有言情的,有叙事的,有的婉约悦耳、余音绕梁,有的节奏铿锵、豪放旷怀,无一不在歌声中述说着海南故事。
在《海南歌谣》一书中,王春煜将各种歌谣有序地收集整理起来,按照节令歌、时政歌、爱情婚恋歌、侨乡歌等形式编排,令读者一目了然,集中地反映了海南的社会历史、时代风俗和海南人民的现实生活形态。这其中,也彰显了海南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艺术趣味。
致敬琼剧《红叶题诗》
“别看它们是民间文化,海南歌谣与琼剧戏文都善于运用赋、比、兴等文学创作手法,都有一定的文学性。”王春煜说,许多琼剧的戏文都来自于海南歌谣,尤其是生旦唱和的戏文最能看出海南情歌的影子。“长调歌谣,可搬上舞台,用琼剧唱腔演唱。”
比如,著名琼剧表演艺术家王英蓉演唱《绿波红叶两茫茫》时,其表情何等委婉细腻,充分表达了女主角玉蕊以一片红叶当“绣球”寄托爱情,期待“绣球”落入心上人手中的复杂情感,带给观众难忘的记忆。提及琼剧,王春煜回忆起他看经典剧目《红叶题诗》时的感受。他说,琼剧《红叶题诗》于1962年首次搬上银幕,迄今五十五周年,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,他出版《琼剧经典——〈红叶题诗〉》,是在向经典致敬,向传承琼剧精神的艺术家致敬。王春煜将此视作一种琼剧精神的传承。
在琼剧的发展历史上,不乏优秀的作品,如《张文秀》《红叶题诗》《搜书院》《狗衔金钗》等,都是海南老百姓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。
他说,《红叶题诗》从舞台走向银幕,又从银幕返回舞台,它的唱词和旁白写得很美,特别是唱词婉转清丽,通过诗与剧的谐美结合,创造出诗情画意的戏剧情景,极具艺术感染力,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《红叶题诗》之所以能成为琼剧经典的原因。戏文应该有戏有文,这也是古今中外所有经典剧目的共性。
精彩戏文才能成就经典剧目
“比照现在的琼剧剧本,许多是有戏无文,很难称得上戏剧文学,无疑与当下琼剧创作的艺术水准滑落有关。”王春煜感慨道,一部戏剧要想成为经典之作,剧本的戏剧性与文学性、可看性与可读性应该是比翼齐飞、相得益彰的。
王春煜告诉记者,最初版本的琼剧《红叶题诗》的立意并不高,剧情也乏善可陈,是经过多次的整理、修改和提升后,才变得精彩起来。
辛亥革命后,名旦陈成桂编写了一个没有时代背景的“三角恋情”故事——主人公文东和、姜焕维与表妹之间的爱情,文东和最终与姜焕维成为眷属,表妹则被赐封为七王妃,各得其所,皆大欢喜,是个喜剧结局。这是《红叶题诗》的雏形。
后来,戈铁、石萍联手几易其稿,再加上田汉将剧中原有的儿女情长的五律主题诗,改为:“犹自深闺怯晓寒,暖风吹梦到临安。花娇柳软春如海,却爱天涯一叶丹。血战中原骨未寒,可怜湖上恋偏安。蛾眉倘许酬霜叶,愿结同心一片丹。松柏从来斗岁寒,愿同生死不偷安。相携西子湖中去,化作胥潮血样丹。”突出了文、姜二人在真挚的爱情之外,也有爱国情怀作为铺垫,才有了如今的经典之作。
田汉当年离开海南前夕,曾留下一首告别诗,前两句云:“琼剧精神何处求,优良遗产继前修。”王春煜对此感触颇深,他说,从《红叶题诗》的发展历程中,可以看到创新和继承不可分割,继承必须要创新,要创新必须有所继承,要学会从中国文学传统中吸收琼剧发展的养分。
“眼下大家都在热议琼剧该如何振兴?”王春煜认为,振兴琼剧需要各种条件,但从当前琼剧界闹剧本荒的情况看来,其中最重要的一条,是要尽早建立一支专业创作队伍,创作出一批留得住、传得开的剧本,才能真正将琼剧发扬光大。
(本文原刊载于2018年1月8日《海南日报》,收入本书时标题略作改动。)